传承不易,创新更难。诚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所言,当下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大部分对继承传统没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只有少数。黄小明木雕不管是作品的形式还是用料都很有创新,简繁对比非常好,而且融合了学院派比较注重造型、传统手艺人比较注重工艺的优势,值得学习。于雪涛认为,传统工艺要发展,必须在创作上坚持民族性,塑造作品的灵魂;坚持时代性,保持作品的活力;坚持艺术性,成就作品的魅力。
“黄小明大师对东阳木雕的贡献首在于创作,二在于理念,三在于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社长林苗苗以黄小明主持复制的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为例而阐述,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深刻理解传统木雕与其他工艺在空间中的关系的重要开始,使复制跳出简单的摹仿和原样的重复,而且认真地表现了古人心理状态,使修复工作成了对话优秀传统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实践也推动了黄小明“学贯中西”,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就融入了复制宝座的研究性成果。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下功夫培养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成功人才,延续并扩展非遗传承人队伍;二是丰富木雕品种,既要让东阳木雕走进艺术殿堂,也要走进百姓家庭和生活,唯其如此,工艺美术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保护工作重点是人才,因为项目要靠人来传承。与文物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传承人保护。”
“今天研讨的对象是东阳木雕,其实却折射了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现状,让我们去思考大师该如何引领、开拓自己所处的工艺美术领域。”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原会长唐克美主持了这场研讨会,她充分肯定黄小明积极举办展览的行为,“艺术界、美术界和文化界为什么对我们工艺界评价不高?就是因为好作品不被人知。我们要向黄小明大师学习,想办法把优秀作品带到艺术殿堂里展示,让大家知道今天中国工艺美术的真实水平,用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优秀的作品引领行业发展。”她建议在座的大师们努力建立自己现代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进一步重视设计的力量,把美学作为工艺美术突破的重要研究方向,积极迈向形式美的高峰。中央美院教授任世民也认为以展览的形式把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行社会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另类记录。
“任何一场展览都是时间的积淀,在展览面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优美、风格的独特,也能领悟到展示者履历的丰厚、过程的精彩,更能感受到展示者付出的努力、坚持的韧性。”黄小明真诚地说,从懵懂孩子成长为东阳木雕艺术的追随者,他深深地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而倍感幸运,它不仅提供了最丰富的创作题材,更赋予了他最饱满的创作激情,给予了他最宽泛的创作自由。一生坚守一个行业,这是一种情怀。因此他才会有“我爱东阳木雕”的心声,并将持续努力为这个行业发声,为中国工艺美术真正做点力所能及的事。